技术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膜法余氯传感器的透气膜(通常为聚四氟乙烯、聚乙烯等材质的选择性透气膜)是核心组件之一,其功能是允许水中的余氯(如 HClO、Cl₂等小分子气体)透过,同时阻隔悬浮物、大分子有机物、离子等干扰物质。但长期使用后,透气膜会因水质、环境等因素出现多种问题,直接影响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和稳定性。以下是常见问题及成因分析:
一、膜污染与堵塞
物理性堵塞
表现:膜表面或孔隙被悬浮物、颗粒物覆盖,余氯透过速率下降,传感器响应变慢(如原本 10 秒稳定,变为 30 秒以上),检测值偏低甚至无响应。
成因:
水样中高浊度物质(如泥沙、黏土颗粒)、藻类、微生物絮体长期附着在膜表面;
工业废水中的胶体、颜料颗粒(如印染废水)堵塞膜的微孔(孔径通常为 0.1-1μm)。
高发场景:污水处理厂出水、工业废水、农业灌溉水(含泥沙)等。
化学性污染
表现:膜表面形成化学沉积层,透气性永酒下降,即使清洗也无法恢复。
成因:
水中高浓度钙、镁离子(硬水)与投加的氯剂反应,生成难溶性盐(如碳酸钙)沉积在膜表面;
含硫化物的水体(如工业废水、市政污水)中,S²⁻与氯反应生成硫单质,附着在膜上形成黑色污染层;
含油脂、表面活性剂的水样(如食品加工废水),有机物渗透进膜的微孔并吸附,改变膜的透气性能。
二、膜老化与材质劣化
机械性能下降
表现:膜变脆、开裂或破损,失去选择性透过能力,干扰物质(如离子、大分子)直接进入电极反应区,导致检测值剧烈波动或偏高。
成因:
长期浸泡在水中(尤其是高温水体,如工业循环水,水温>40℃),膜的高分子链发生水解或氧化,柔韧性降低;
传感器安装位置振动(如泵体附近),膜与电极外壳摩擦导致局部破损;
维护时清洗工具(如毛刷)过度用力,造成膜表面划伤。
透气选择性丧失
表现:膜对余氯的透过效率下降,同时对其他气体(如 CO₂、O₂)的透过率增加,导致背景电流升高,检测基线漂移。
成因:
水中强氧化剂(如臭氧、过氧化氢)长期作用,破坏膜的分子结构,使孔隙变大;
紫外线照射(如户外露天安装)加速膜的老化降解(尤其非耐候性材质)。
三、膜与电解液的交互问题
电解液渗透与干涸
表现:膜的密封性下降,内部电解液(如 KCl 溶液)通过膜的破损处或老化孔隙泄漏,导致电极反应环境失衡,检测信号减弱。
成因:
膜与电极壳体的密封胶老化(如硅胶密封圈硬化),出现缝隙;
膜长期使用后亲水性增强,电解液被水样稀释或反向渗透流失。
电解液污染
表现:膜破损后,水样中的杂质(如重金属离子、有机物)进入电解液,与参比电极反应(如 Ag/AgCl 参比电极被 S²⁻污染生成 Ag₂S),导致参比电位漂移,检测精度骤降。
四、对传感器性能的综合影响
检测精度下降:余氯透过量不足,导致检测值偏低;干扰物质穿透则导致检测值偏高,误差可达 ±0.1-0.5mg/L(远超正常范围)。
响应速度变慢:膜阻力增大,余氯达到电极表面的时间延长,从正常的 10-30 秒变为 1-5 分钟,无法及时反馈水质变化。
校准失效:膜性能不稳定时,校准曲线线性变差,即使频繁校准,检测值仍会快速漂移。
总结与维护建议
透气膜的问题多源于污染、老化和机械损伤,解决方式包括:
定期清洗(每周 1-2 次,用软毛刷或中性清洗剂去除表面污染物);
按厂家建议周期更换膜(通常 1-3 个月,水质恶劣时缩短至 2 周);
避免在高浊度、强腐蚀性、高温水体中长时间使用(必要时搭配预处理装置,如过滤单元)。
及时处理膜的问题是保证膜法余氯传感器精度的关键,否则可能导致工艺控制失误(如饮用水消毒不足或过度投加)。
关于我们
公司简介acm米兰足球 荣誉资质产品展示
ac国际米兰迷你足球 ac米兰app安卓版 离子传感器服务与支持
技术文章资料下载在线留言联系我们扫码加微信
服务热线
甘丹科技河北有限公司
3564226449@qq.com
Copyright © 2025甘丹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:冀ICP备16027114号-4
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.xml